
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2018年9月
目 录
	
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2018)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3号)和《关于开展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8]17号)精神,按照《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2018年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黑政教督办[2018]5号)的文件要求,结合学院自身实际办学情况,紧紧围绕评估指标体系,从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对我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情况进行自查自评,经过自我评估,形成如下自评报告。
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的建院基础是 1999 年成立的哈尔滨应用技术专修学院。 2006年4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在哈尔滨应用技术专修学院的资源基础上成立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黑龙江省教育厅,由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主管,是独立设置的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的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 年 12 月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3年4月10日通过黑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回访工作,评估专家对学院评估整改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院占地面积26.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46万平方米,教学场所面积近 7.2万平方米;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场所52个;大型教学设备、仪器 114台(套),教学设备总值近3199.28万元;设有党办、院办、团委、教务处、监察督导处、学生处、人事处、招生就业处、继续教育学院等18个教育教学业务管理部门;设有汽车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等六个教学系、部;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35个专业,截至 2018年 06 月30日,在校生数量为3477人。学院基本办学指标见表1-1,师生比、就有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等见图1-1,1-2,1-3,1-4。
 
图1-1 师生比
 
图1-2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图1-3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图1-4 生均教学教学仪器设备值2. 办学基础能力建设
学院在生师比、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占地面积等指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要求。学院办学资源总量数见表2-1。
表2-1学院办学资源总量数
| 
					 占地 面积 
						(万  | 
				
					 总建筑 面积 
						(万  | 
				
					 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 
						(万  | 
				
					 行政办 公用房 
						(万  | 
				
					 
						学生宿舍(万  |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万元)  |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新增(万元)  | 
				
					 纸质图书总数 (万册)  | 
				
					 电子图书(GB)  | 
			
| 
					 26.23  | 
				
					 12.46  | 
				
					 7.18  | 
				
					 0.21  | 
				
					 3.91  | 
				
					 3199.28  | 
				
					 320.87  | 
				
					 38.36  | 
				
					 108  | 
			
学院2016-2017年经费收入主要来源为学费收入和中央财政支持300万元实训基地仪器设备采购费用,主要用于日常教学经费、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及研究等经费的投入,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保障。
表2-2 学院办学经费支出一览表
| 
					 序号  | 
				
					 项目名称  | 
				
					 2015-2016  | 
				
					 2016-2017  | 
			||
| 
					 1  | 
				
					 经费支出总额(单位:万元)  | 
				
					 1,895.84  | 
				
					 2,705.73  | 
			||
| 
					 2  | 
				
					 当年采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单位:万元)  | 
				
					 315.35  | 
				
					 320.87  | 
			||
| 
					 3  | 
				
					 当年采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支出占学校经费支出的比例(%)  | 
				
					 16.63  | 
				
					 13.51  | 
			||
| 
					 4  | 
				
					 基础设施建设  | 
				
					 47.24  | 
				
					 0.00  | 
			||
| 
					 5  | 
				
					 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占学校经费支出的比例(%)  | 
				
					 2.49  | 
				
					 0.00  | 
			||
| 
					 6  | 
				
					 教学改革及研究(单位:万元)  | 
				
					 61.88  | 
				
					 73.59  | 
				
					 
						  | 
			|
| 
					 7  | 
				
					 教学改革及研究支出占学校经费支出的比例(%)  | 
				
					 3.26  | 
				
					 3.10  | 
				
					 
						  | 
			|
| 
					 8  | 
				
					 师资队伍建设(单位:万元)  | 
				
					 76.40  | 
				
					 102.32  | 
				
					 
						  | 
			|
| 
					 9  | 
				
					 师资队伍建设支出占学校经费支出的比例(%)  | 
				
					 4.03  | 
				
					 4.31  | 
				
					 
						  | 
			|
| 
					 10  | 
				
					 图书购置费(单位:万元)  | 
				
					 16.28  | 
				
					 24.33  | 
				
					 
						  | 
			|
| 
					 11  | 
				
					 图书购置费支出占学校经费支出的比例(%)  | 
				
					 0.86  | 
				
					 1.02  | 
				
					 
						  | 
			|
| 
					 12  | 
				
					 日常教学经费(单位:万元)  | 
				
					 234.41  | 
				
					 280.25  | 
				
					 
						  | 
			|
| 
					 13  | 
				
					 日常教学经费支出占学校经费支出的比例(%)  | 
				
					 12.21  | 
				
					 11.80  | 
				
					 
						  | 
			|
| 
					 14  | 
				
					 其它支出(单位:万元)  | 
				
					 1147.28  | 
				
					 1573.68  | 
				
					 
						  | 
			|
| 
					 15  | 
				
					 其它支出占学校经费支出的比例(%)  | 
				
					 60.52  | 
				
					 66.26  | 
				
					 
						  | 
			|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截止到目前,学院先后颁布实施了《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准入制度》、《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绩效考核评价的原则意见》和《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量化考核标准》等师资队伍建设相关规章制度30余项,从宏观层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86 人,校外兼职和兼课教师94人,生师比为17.41,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8人,硕士学位教师40人,双师素质教师85人,黑龙江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师德标兵1人,哈尔滨市级优秀教师教师、身边好老师、四有好老师等共42人,学院在生师比、高级教师占比、硕士学位等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和监测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 
					 项目  | 
				
					 合计  | 
				
					 校内专 任教师  | 
				
					 校内兼 课人员  | 
				
					 校外兼 职教师  | 
				
					 校外兼 课教师  | 
			||
| 
					 
						教  | 
				
					 未折算人数  | 
				
					 人数(人)  | 
				
					 286  | 
				
					 186  | 
				
					 6  | 
				
					 85  | 
				
					 9  | 
			
| 
					 比例(%)  | 
				
					 0  | 
				
					 65.04  | 
				
					 2.10  | 
				
					 29.72  | 
				
					 3.15  | 
			||
| 
					 折算人数  | 
				
					 人数(人)  | 
				
					 235.15  | 
				
					 186  | 
				
					 2.50  | 
				
					 36.55  | 
				
					 10.10  | 
			|
| 
					 比例(%)  | 
				
					 0  | 
				
					 79.10  | 
				
					 1.06  | 
				
					 15.54  | 
				
					 4.30  | 
			||
| 
					 
						性  | 
				
					 男  | 
				
					 人数(人)  | 
				
					 146  | 
				
					 78  | 
				
					 1  | 
				
					 64  | 
				
					 3  | 
			
| 
					 比例(%)  | 
				
					 51.05  | 
				
					 41.94  | 
				
					 16.67  | 
				
					 75.29  | 
				
					 33.33  | 
			||
| 
					 女  | 
				
					 人数(人)  | 
				
					 140  | 
				
					 108  | 
				
					 5  | 
				
					 21  | 
				
					 6  | 
			|
| 
					 比例(%)  | 
				
					 48.95  | 
				
					 58.06  | 
				
					 83.33  | 
				
					 24.71  | 
				
					 66.67  | 
			||
| 
					 
  | 
				
					 35岁及以下  | 
				
					 人数(人)  | 
				
					 179  | 
				
					 136  | 
				
					 5  | 
				
					 33  | 
				
					 5  | 
			
| 
					 年  | 
				
					 比例(%)  | 
				
					 62.59  | 
				
					 73.12  | 
				
					 83.33  | 
				
					 38.82  | 
				
					 55.56  | 
			|
| 
					 龄  | 
				
					 36-45岁  | 
				
					 人数(人)  | 
				
					 54  | 
				
					 25  | 
				
					 0  | 
				
					 27  | 
				
					 2  | 
			
| 
					 结  | 
				
					 比例(%)  | 
				
					 18.88  | 
				
					 13.44  | 
				
					 0  | 
				
					 31.76  | 
				
					 22.22  | 
			|
| 
					 构  | 
				
					 46-60岁  | 
				
					 人数(人)  | 
				
					 36  | 
				
					 18  | 
				
					 1  | 
				
					 16  | 
				
					 1  | 
			
| 
					 
  | 
				
					 比例(%)  | 
				
					 12.59  | 
				
					 9.68  | 
				
					 16.67  | 
				
					 18.82  | 
				
					 11.11  | 
			|
| 
					 
  | 
				
					 61岁及以上  | 
				
					 人数(人)  | 
				
					 17  | 
				
					 7  | 
				
					 0  | 
				
					 9  | 
				
					 1  | 
			
| 
					 
  | 
				
					 比例(%)  | 
				
					 5.94  | 
				
					 3.76  | 
				
					 0  | 
				
					 10.59  | 
				
					 11.11  | 
			|
| 
					 
						专业  | 
				
					 高级  | 
				
					 人数(人)  | 
				
					 61  | 
				
					 38  | 
				
					 0  | 
				
					 19  | 
				
					 4  | 
			
| 
					 比例(%)  | 
				
					 21.33  | 
				
					 20.43  | 
				
					 0  | 
				
					 22.35  | 
				
					 44.44  | 
			||
| 
					 中级  | 
				
					 人数(人)  | 
				
					 54  | 
				
					 37  | 
				
					 1  | 
				
					 14  | 
				
					 2  | 
			|
| 
					 比例(%)  | 
				
					 18.88  | 
				
					 19.89  | 
				
					 16.67  | 
				
					 16.47  | 
				
					 22.22  | 
			||
| 
					 初级  | 
				
					 人数(人)  | 
				
					 75  | 
				
					 57  | 
				
					 2  | 
				
					 16  | 
				
					 0  | 
			|
| 
					 比例(%)  | 
				
					 26.22  | 
				
					 30.65  | 
				
					 33.33  | 
				
					 18.82  | 
				
					 0  | 
			||
| 
					 其它  | 
				
					 人数(人)  | 
				
					 96  | 
				
					 54  | 
				
					 3  | 
				
					 36  | 
				
					 3  | 
			|
| 
					 比例(%)  | 
				
					 33.57  | 
				
					 29.03  | 
				
					 50  | 
				
					 42.35  | 
				
					 33.33  | 
			||
	
学院互联网采用锐捷网络,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为500Mbps,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为500Mbps,采用华为三层汇聚接入交换机等产品,构筑了数字化校园的网络基石。全网达2000个信息点,互联网接入率57.24%,覆盖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等教学和生活区域。用户账号实现可在校内认证接入或者通过VPN方式在校外接入网络。学生宿舍网使用锐捷SAM认证、计费。学院现有台式计算机925台,笔记本电脑65台,有一个中控室、三个监控室、十一个计算机机房、一个语音室、安装有监控设施的标准化考场50个。各教学系部、处室都已配备计算机,初步完成了校园网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学院各教学班级建有固定多媒体教学系统和10套移动多媒体教学系统,在学院教学和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监控系统共有200个监控点,可覆盖整个校区,教师和教学楼、寝室等的楼道内都有监控点。
学院坚持“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专业建设成果初显,现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是教育部和财政部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哈尔滨市重点专业。学院现有11个专业大类,25个专业小类,初步形成了交通运输类、装备制造类、土木建筑类、信息传播与服务管理类为主的五大专业群。学院2016年招生专业见表3-1。
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的讲话精神,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趋势,瞄准支柱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契合度以及专业发展与产业调整的协同度,合理规划专业布局,抓好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人才培养链与区域发展的对接。调整了学院专业群结构,改造了传统专业,着重培养服务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升级换代、发展现代服务业、从事个体创业、自谋职业所需要的高速铁道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焊接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室内设计、建筑工程技术、软件技术、动漫、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生物制药等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适应了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适应哈尔滨建成装备制造业、汽车工业、医药工业、食品加工业、高科技产业五个基地和旅游名城及区域贸易中心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城市就业问题,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形成了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主的中央扶持建设的专业设置格局。
表3-1招生专业统计表
| 
				 专业群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专业代码  | 
			
				 序号  | 
			
				 专业名称  | 
		
| 
				 土木建筑类专业群  |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 
			
				 测绘地理信息类  | 
			
				 520301  | 
			
				 1  | 
			
				 工程测量技术  | 
		
| 
				 土木建筑大类  | 
			
				 建筑设计类  | 
			
				 540102  | 
			
				 2  |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 
		|
| 
				 540104  | 
			
				 3  | 
			
				 建筑室内设计  | 
		|||
| 
				 土建施工类  | 
			
				 540301  | 
			
				 4  | 
			
				 建筑工程技术  | 
		||
| 
				 建筑设备类  | 
			
				 540403  | 
			
				 5  |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  | 
		||
| 
				 540404  | 
			
				 6  |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  | 
		|||
| 
				 建设工程管理类  | 
			
				 540501  | 
			
				 7  | 
			
				 建设工程管理  | 
		||
| 
				 540502  | 
			
				 8  | 
			
				 工程造价  | 
		|||
| 
				 540505  | 
			
				 9  | 
			
				 建设工程监理  | 
		|||
| 
				 现代装备制造类专业群  | 
			
				 装备制造大类  | 
			
				 机械设计制造类  | 
			
				 560102  | 
			
				 10  |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 
		
| 
				 560103  | 
			
				 11  | 
			
				 数控技术  | 
		|||
| 
				 560110  | 
			
				 12  | 
			
				 焊接技术与自动化  | 
		|||
| 
				 560113  | 
			
				 13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
| 
				 自动化类  | 
			
				 560301  | 
			
				 14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
| 
				 560302  | 
			
				 15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
| 
				 汽车制造类  | 
			
				 560701  | 
			
				 16  |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 
		||
| 
				 560702  | 
			
				 17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
| 
				 560703  | 
			
				 18  | 
			
				 汽车电子技术  | 
		|||
| 
				 
  | 
			
				 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  | 
			
				 药品制造类  | 
			
				 590202  | 
			
				 19  | 
			
				 药品生产技术  | 
		
| 
				 交通运输类专业群  | 
			
				 交通运输大类  | 
			
				 铁道运输类  | 
			
				 600104  | 
			
				 20  | 
			
				 铁道工程技术  | 
		
| 
				 600111  | 
			
				 21  | 
			
				 高速铁道工程技术  | 
		|||
| 
				 道路运输类  | 
			
				 600202  | 
			
				 22  |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 
		||
| 
				 600210  | 
			
				 23  | 
			
				 汽车车身维修技术  | 
		|||
| 
				 航空运输类  | 
			
				 600405  | 
			
				 24  | 
			
				 空中乘务  | 
		||
| 
				 
  | 
			
				 轻工纺织大类  | 
			
				 印刷类  | 
			
				 580301  | 
			
				 25  | 
			
				 数字图文信息技术  | 
		
| 
				 
  | 
			
				 580304  | 
			
				 26  | 
			
				 印刷媒体技术  | 
		||
| 
				 信息化传播类专业群  | 
			
				 电子信息大类  | 
			
				 电子信息类  | 
			
				 610101  | 
			
				 27  |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 
		
| 
				 610107  | 
			
				 28  | 
			
				 汽车智能技术  | 
		|||
| 
				 610115  | 
			
				 29  |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  | 
		|||
| 
				 计算机类  | 
			
				 610202  | 
			
				 30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
| 
				 610204  | 
			
				 31  | 
			
				 计算机系统与维护  | 
		|||
| 
				 610205  | 
			
				 32  | 
			
				 软件技术  | 
		|||
| 
				 610207  | 
			
				 33  | 
			
				 动漫制作技术  | 
		|||
| 
				 610214  | 
			
				 34  | 
			
				 电子商务技术  | 
		|||
| 
				 
					  | 
			
				 续上页表  | 
		||||
| 
				 专业群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专业代码  | 
			
				 序号  | 
			
				 专业名称  | 
		
| 
				 现代服务管理类专业群  | 
			
				 财经商贸大类  | 
			
				 金融类  | 
			
				 630201  | 
			
				 35  | 
			
				 金融管理  | 
		
| 
				 630203  | 
			
				 36  | 
			
				 证券与期货  | 
		|||
| 
				 630209  | 
			
				 37  | 
			
				 互联网金融  | 
		|||
| 
				 财务会计类  | 
			
				 630302  | 
			
				 38  | 
			
				 会计  | 
		||
| 
				 工商管理类  | 
			
				 630604  | 
			
				 39  | 
			
				 连锁经营管理  | 
		||
| 
				 市场营销类  | 
			
				 630701  | 
			
				 40  | 
			
				 市场营销  | 
		||
| 
				 630702  | 
			
				 41  | 
			
				 汽车营销与服务  | 
		|||
| 
				 电子商务类  | 
			
				 630801  | 
			
				 42  | 
			
				 电子商务  | 
		||
| 
				 630802  | 
			
				 43  | 
			
				 移动商务  | 
		|||
| 
				 物流类  | 
			
				 630903  | 
			
				 44  | 
			
				 物流管理  | 
		||
| 
				 旅游大类  | 
			
				 旅游类  | 
			
				 640101  | 
			
				 45  | 
			
				 旅游管理  | 
		|
| 
				 640102  | 
			
				 46  | 
			
				 导游  | 
		|||
| 
				 640105  | 
			
				 47  | 
			
				 酒店管理  | 
		|||
| 
				 文化艺术大类  | 
			
				 艺术设计类  | 
			
				 650103  | 
			
				 48  | 
			
				 广告设计与制作  | 
		|
| 
				 650104  | 
			
				 49  |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 
		|||
| 
				 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  | 
			
				 公共管理类  | 
			
				 690202  | 
			
				 50  | 
			
				 人力资源管理  | 
		|
学院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校企融合,践行以工学结合为主导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取得了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
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全面践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从课堂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入手。在课堂学习方面,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对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化技能,注重素质。
汽车类、机电类、印刷类专业建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了“五个合一”模式:一是车间、教室合一;二是学生、学徒合一;三教师、师傅合一;四是作品、产品合一;五是育人、创收合一。
2014年印刷类专业与中荣(天津)印刷有限公司建立“中荣班” ,机电类专业与天津均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均忠班”。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在课程教学职嵌入职业资可知认证的相关内容,开设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并纳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重构,实施凸显高职教育特征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和多证书制度。
学院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个永久的主题,鼓励任课教师以提高育人质量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随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各专业特点,组织教师认真研读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相关专著,通过网络手段学习校外专家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相关专题讲座,帮助教师更新理念,理清教改思路,把职业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各系部以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为手段,扎扎实实地组织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大赛等活动为载体,鼓励教师不断更新理念、大胆改革。目前,汽车工程系的实训教学采用了五步教学法、汽车模拟营销的校园车展,机电工程系的《数控编程》等20余门课程采用了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和启发式教学法,经过反复研究、试验,教学方法改革初显成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可。
学院累计投资2900多万元,建成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51个,建有142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各类实习基本覆盖所有专业的在校学生,实习基地接待人次适中,确保在校生实习质量,校外实习基地能较好地满足实践环节的实习需要。
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继2013年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后,2015年又获财政300余万专项资金支持,该基地建设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力争建成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实训基地。最终实现基地人才培养满足我省汽车生产化发展的需求,真正发挥基地引领、示范和辐射的作用。一是能承担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整形与美容技术等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达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二是能够按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技能培训和技能考核的要求,承担汽车专业工种的技能鉴定任务;三是能够为社会及企业人员进行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汽车保养等技术类培训任务;四是同时可作为企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的平台,为黑龙江省汽修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提供服务和支持;五是能够为社会车辆提供进行检测、维修、保养的服务;六是该基地经过整体改造建设后,每年可培训专业师资50人,全日制在校生350人,行业培训15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及社会再就业培训500人。
截至到2016年6月,学院新增签约校企合作单位18家,累计签约单位160家。新增签约单位包括重庆金菱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龙润汽车修理有限公司、哈尔滨嘉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黑龙江成越汽车贸易有限公司、黑龙江华宇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康隆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市道外区欧派家居体验中心、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徐盐铁路工程、宁波华朔模具机械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二局哈尔滨铁路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哈牡客专、黑龙江省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宣化街分公司、黑龙江泰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润恒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水利第三工程处、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北方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睿智方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建大桥局商合杭铁路三分部、哈尔滨市三维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成立了“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团委、学工、就业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教务处、校团委、学生工作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心、教学系部等主要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面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挂靠教务处,负责相关日常事务。各系部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为本系部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咨询、策划、指导,开展创业活动跟踪服务。
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三级责任人制度,明确责任,注重实效。学校党政领导要亲自抓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负总责。学院党政一把手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负有指导和管理的责任。学院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各项工作事宜直接责任。教务处、学工处、招生就业处、团委、各系主任为具体责任人,对创新创业各项工作细节的部署、落实、考核等及时到位负具体责任。
(1)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贯彻落实,修订了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在已开设2学分《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将《创业基础》课程设为必修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我校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程,2学分,32学时。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推动学分和学籍管理
(2)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具体政策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出台了《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实施细则》,设置创新创业奖励学分,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可转换为创新创业必修课学分或专业选修课学分。探索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推行休学创新创业,最长休学年限5年,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我院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一年多来,学院统筹安排,有效协调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形成了部门各负其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
(3)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学院于2015年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协会,举办创新创业教育讲堂,参加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竞赛活动,在广大学生中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知识。我院学生积极参与省市举办的创新创业类竞赛和技能大赛等活动,一年来,有22名同学和2名教师获得黑龙江省教育厅2015年“福斯特杯”黑龙江省大学生会计手工技能大赛高职组三等奖、优胜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和2015年哈尔滨市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和优秀奖及首届黑龙江省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三等奖等多个奖项,149名同学分获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
(4)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
学校重视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把创新创业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列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同时,学校充分挖掘校外教育资源,建立了开放、灵活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配置机制,我院现有创新创业专任教师2人,兼职2人,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学院“十二五”期间实现了学生规模稳定与内涵增强并举,专业发展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2016年,学院招生省份为黑龙江、安徽、河北、甘肃、云南、贵州、四川、山西、山东、内蒙古和新疆等11人省和自治区,共录取全日制高职生1632人,实际报到1399人,报到率为85.72%。较去年同期上升0.32个百分点。学院录取报到人数逐年提高,体现了考生和家长对于学院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的认可,同时,通过多元化的就业模式和专业动态调整,进一步优化了提升了学院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实现了报到人数稳步增长的好局面。学院2015年、2016年招生报到人数统计表见表4-1。
表4-1 2015年、2016年招生报到人数统计表
| 
					 项目  | 
				
					 2015年  | 
				
					 2016年  | 
			
| 
					 录取数  | 
				
					 1856  | 
				
					 1632  | 
			
| 
					 报到数  | 
				
					 1586  | 
				
					 1399  | 
			
| 
					 报到率  | 
				
					 85.45%  | 
				
					 85.72%  | 
			
| 
					 增幅  | 
				
					 ——  | 
				
					 +0.32%  | 
			
学院2017届毕业生共有1141人,全部为全日制高职专科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7.98%,连续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比上年同期提高1.14个百分点。学院2016年、2017年毕业就业统计表见表4-2。
表4-2 2015年、2016毕业就业人数统计表
| 
					 项目  | 
				
					 2016年  | 
				
					 2017年  | 
			
| 
					 毕业生数  | 
				
					 729  | 
				
					 1141  | 
			
| 
					 就业数  | 
				
					 706  | 
				
					 1118  | 
			
| 
					 就业率  | 
				
					 96.84%  | 
				
					 97.98%  | 
			
| 
					 增幅  | 
				
					 ——  | 
				
					 +1.15  | 
			
学院2017届毕业生共有1141人,在事业单位1人、国有企业27人、外资企业24人、在大中型企业就业的有343人、小微型企业295人、参军8人、升入本科院校的有8人。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表见表4-3。
表4-3 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表
| 
				 单位性质  | 
			
				 人数  | 
			
				 比例  | 
		
| 
				 事业单位  | 
			
				 1  | 
			
				 0.14%  | 
		
| 
				 国有企业  | 
			
				 27  | 
			
				 3.82%  | 
		
| 
				 外资企业  | 
			
				 24  | 
			
				 3.29%  | 
		
| 
				 大中型企业  | 
			
				 343  | 
			
				 48.58%  | 
		
| 
				 小微型企业  | 
			
				 295  | 
			
				 41.78%  | 
		
| 
				 部队  | 
			
				 8  | 
			
				 1.13%  | 
		
| 
				 升学  | 
			
				 8  | 
			
				 1.13%  | 
		
学院学生积极参加省及校级各类竞赛,在2017年黑龙江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黑龙江省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多项比赛中,学院参赛师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32人次获奖,分别是黑龙江省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二等奖3人次,黑龙江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英语口语赛项二等奖2人次,黑龙江省第四届中国零售新星竞赛三等奖6人次,黑龙江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英语口语赛项三等奖2人次,黑龙江省市场营销大赛三等奖3人次,哈尔滨市第五届中高等院校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优秀奖5人次,黑龙江省第二届奥派杯电子商务大赛优秀组织奖8人次;673人次分别获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
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大会议、重大活动和时政会议活动为契机,通过主题宣传、演讲辩论、征文摄影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主体性;以班级、团支部为对象,以学生党员、优秀团干、优秀团员等先进力量为依托,利用现有媒体平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宣传和动员工作,努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增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广泛性;巩固和发展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阵地,创新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径和工作方法,充分发挥校园网、校内微博、广播站、宣传海报等新老宣传载体的引导作用,坚持主旋律、弘扬主流文化,探索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介载体和熟悉的语言习惯,分层次、分重点的开展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高效率的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树立和宣传青年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及预备党员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带动作用,重视并加强优秀学生典型的挖掘、培养、表彰和宣传工作,宣传自立自强、奋发成长的优秀青年团员典型,充分发挥榜样教育作用。
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紧扣时代脉搏,打造具有民办高职院校特色又能引领思想的时尚文化为出发点,在创新活动载体,塑造品牌,迎合时代,满足学生需求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中,深入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学院校园文化精神,从而引领学院校园文化发展。如专题班会、座谈会、演讲比赛、第十届校园青年歌手大赛、第二届校园舞蹈大赛、九周年巡回演唱会、高雅艺术进校园、黑龙江雪碧音碰音大赛、致青春主题晚会、献血活动、预防艾滋病讲座等活动。学校采取多种措施,通过举办“双休日讲座”、“周末讲坛”等系列活动,有效缓解了校园周末“文化沙漠”现象,成为大学生假日生活的最好选择。
学院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建立健全了学生奖励制度,保证了学生参与各种校内校外活动的评选过程公开透明,切实发挥了“优秀学生干部”、 “学风先进集体”和“学风先进个人”的正面激励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勤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可见、可信、可学的学习楷模,让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工作中的主体性作用。获奖学生在学生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学院按要求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配有专职心理教师2人,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切实做到了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切实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构建和谐校园和全面提升学风建设服务;学院通过开展暑期社会调查和参观烈士陵园等爱国教育基地,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拓展实践育人形式,完善实践育人制度和实践育人机制,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学院通过完善学业评价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认真做好每学期全校范围内的学生综合测评活动,学生处每学期初将课程不及格学生情况通报学生家长,要求学生家长配合教育;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每学期开学三周内分别与不及格学生个别谈话,对于学习有明显退步或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与他们谈话沟通,帮助解决学习问题和思想困惑。
2016-2017学年,学院学生获国家奖、助、贷等资助共589人次,总金额166.50 万元。其中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补助4人次,受助金额3.20万元;获得国家奖学金补助68人次,受助金额34.00万元;获得国家助学金补助517人次,受助金额129.30万元;学院协调办理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59人次,28.79万元;黑龙江省国家助学贷款533人次,426.40万元。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学生奖励等方面的工作,制定了程序规范的奖、助学金评定程序和规章制度,在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未接到学生投诉;构建了以国家奖助学金为主,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校及社会奖助相结合的关爱体系。
学院建立了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人性化”的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现有专职学生管理人员28人,班级兼职班主任36人。学院高度重视对辅导员考核的学生评价,实行全网络化、全样本化评价。上一年度,学院辅导员考核的学生评价优秀率高达96.8%。广大学生通过各种平台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学院搭建了师生交流会、院长信箱、微信、电话专线等多种沟通交流平台,主动倾听学生声音,关心学生成长需求。
学院将共青团干部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指导修订了符合工作实际的共青团干部和学生干部考核办法,完善了考核体系,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开展共青团干部和学生干部挂牌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干部和学生干部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优化共青团干部和学生干部的结构,加强学生干部培训,努力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强化学生干部的组织凝聚力。
学院学生管理和宿舍管理规范有序,制定健全了学生管理制度和宿舍管理制度,学生各类档案健全,管理科学规范,严格学生考勤与请假制度,实行学生考勤系部、学生处双重管理,遵循重要性和时效性原则,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实行早晚自习检查制度,坚持深入宿舍、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活动场所制度,加强调查研究,随时了解掌握学生动态,及时开展思想教育,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学院建立社会服务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技术开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使广大教师树立“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意识,做到以教学为重,以应用为主,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成效。自建校以来,学院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1200多人次。学院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证书获取率达到100%。学院为哈尔滨春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的职工提供尽千人次的培训。
学生在校期间可参加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的自学考试,成绩合格后可获得本科学历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学生可在毕业当年的三月份参加黑龙江省招生考试部门组织的专升本考试,成绩合格后可被录取到省内相应本科院校学习;学生在大二期间参加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技能考试,考试合格后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6.1.1办学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专业设置需进一步优化,动态调整专业,着重加强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保证专业数量和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6.1.2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目前学院师资队伍结构仍趋于合理,缺少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6.1.3教育教学改革有待深化,专业与课程等内涵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6.2.1进一步学习贯彻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等文件精神,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发挥民办教育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6.2.2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措施,逐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且相对稳定的专任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同时继续从行业企业聘请“能工巧匠”充实学院兼职教师队伍。继续坚持内涵建设主题,全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支持教师参与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与企业实践锻炼,按照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大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加大聘用与引进力度,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适应高职院校办学要求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6.2.3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加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育办学特色。继续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充分的专业调研基础上,动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传统专业做精做强,对新上专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大力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继续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继续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无法显示的图片请详见(下载专区),下载并观看